首页 心语 新阶层100问 实践创新基地 思想 政协 民族 新阵线 企业家 市县 公益 会员 全国 故事
网站首页 >> 秦英汇 >> 文化大陕西
贾平凹一行看望88岁评论家阎纲 畅聊文坛趣事  
 
 
 
 
 
新阶层
 
阅读7865
新文
秦英汇
2020-12-29
 

▲贾平凹(右一)、周明(右二)、齐雅丽(右三)在礼泉看望阎纲(左一)

  10月30日一大早,86岁的作家、编审周明,与作家吴兰兰、张兴海、鲁敏以及两位青年作家来看望88岁的评论家阎纲先生,探讨长篇小说创作问题。不料十二点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与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齐雅丽陡然而至。贾平凹说:“一直想着看阎老师,走不开,昨晚听说周明老师今天来礼泉,我和雅丽上午参加完会就赶过来了。”

  互道保重。阎纲说:“能吃能睡,没心没肺,读读写写还没痴呆。”贾平凹拉着阎纲、周明的手笑了笑说:“我也老了,写东西慢了。”

▲阎纲向齐雅丽、贾平凹介绍他在颐养园情况

  “平凹把写作当生命,把小说当情人,从早到晚关在屋子里,顾不上家。”阎纲补充说:“礼泉县和平凹有缘分,他的成名作《满月儿》就是以王保京烽火社女孩子为原型写的,《满月儿》刚发表时,我惊呼他是真‘作家’,是‘关中才子’,称赞他有才气是‘风格作家’,说平凹少有才气,赋性聪颖,灵性十足,细腻从容,俗而雅,巧而奇,色而空,实而虚,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中国文学史上‘平凹风格’自成一家。很快,声名远播,开一代新风,独步文坛,成了大作家。”

  贾平凹说:“阎老的家乡礼泉不仅是我成名作《满月儿》创作地,而且阎老对我本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重要帮助,也是终生的良师益友。”

  2019年9月26日,阎纲先生回乡看望兄长,灵光一闪就决定在家乡住下来。住下来后,阎纲先生笔耕不辍,花费大量时间扶持家乡的文学爱好者,不辞辛劳为他们修改作品。在七十年中国当代文坛,阎老桑梓情重,一直关注陕西文学的发展。1960年,柳青的《创业史》出版后,阎纲受《文艺报》的指派拜访柳青,追踪柳青18年。期间,阎纲和周明拜访三次,他自己总共拜访过六七次。路遥的《人生》刚刚发表,阎老第一时间和他通信表示祝贺。

  阎纲说:平凹对我有恩。在我最烦闷的那些日子,想读平凹的书安安心,平凹寄来《月迹》,扉页上写道:

  久未联系,但心系之。先生文德,天下有辞。

  年过五十,随心所欲。当初三秦走友、九州获才,如今京都若有慢,长安高筑拜将台。

  阎纲师正 平凹

  “字肥人瘦,纸短情长,厚意自乎友情,让我百感交集。”从此以后,阎纲称呼贾平凹是“我的小弟弟、大作家”。

▲阎纲为周明、齐雅丽、贾平凹和前来看望他的文友讲述文坛趣事

  此时,礼泉县作家协会两位主席王楸夫和马宏茂等作家闻讯赶来,高朋满座。收藏家惠文从西安赶来,他的相机不停地闪烁。

▲阎纲赠给贾平凹的题字“废都坐看”

  贾平凹给阎纲带来他的新作《暂坐》,88岁的阎纲送给贾平凹四个字“废都坐看”。大家犯疑惑,“应该是‘废都暂坐’嘛!”阎纲说:“不,是‘坐看’”。站在一旁的孙晔大夫打开新版《废都》让贾平凹看阎纲在三位评论家序言里勾画的地方。贾平凹微微一笑。

  阎纲说:“‘坐’是《暂坐》。《暂坐》依然写废都长安,繁华又杂乱,空虚又厚重,男女独立了,爱情分化了。语言了得!像散文诗,有禅意,《红楼》一梦!‘看’是回看‘废都’,《暂坐》是《废都》的姊妹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阎纲为贾平凹主席和齐雅丽书记赠送《阎纲专辑》四大本,并题写:“家史,国史,文化史,历史在悲剧中推进”。

  王楸夫隔着大茶桌问贾平凹:“听人说,你每次写东西,总要点上香,是真还是假?”

  “有时候点,有时候不点。”贾平凹说道。

  “这个回答我有点糊涂。”王楸夫继续追问:“贾老师,为啥有时点有时不点?”

  贾平凹仍一脸平静说:“这样一说,我好像有点能琢磨了。”又问:“写你那样的小说,需要多大的静心呀,《秦腔》一书的背后写着一段文字,其中有一句话,我牢牢记住了:‘生活漫流式的细节连缀’,这样的写法太难了,特别是那些下意识的心理细节。”

  贾平凹说:“我喜欢那样的写法。此时,我也想起《秦腔》开头里的几句话,大意是:我呆呆地站了很久,一回头发现脚窝里都长满了蒲公英。院子里有一个捶布石,提了拳头就打,打得捶布石都软了。接着笔头一转,就转到别的上去了。”

  王楸夫又问:“你到西安城都几十年了,农村生活的那些细节,特别是那些心理细节,你是咋样知道的?”

  贾平凹说,“对对,经常在农村转呢。”

  坐在一旁的我,看了贾平凹老师一眼,欲言又止。我问贾平凹:“您现在用笔写还是用电脑?《秦腔》那么厚的书,写上一遍,再改上两遍,就是几百万字。”

  贾平凹说,所有文字都是用笔。

  阎纲又插话说:“这部新出版的《暂坐》,写了两年,前后三稿,钢笔磨成针呀!”

  王楸夫说,其实,他还想问贾平凹老师一些问题,但是从前到后,除了简短回答问题外,始终是“对、对”,有时候是“对对,对对”,一个“对”字,里边藏着多少智慧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qinyinghu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复制/镜像
陕ICP备20007593号-11 联系电话:029-84234562
秦英汇,助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事业发展和文化思想交流。本平台由中共陕西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主管,陕西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