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语 新阶层100问 实践创新基地 思想 政协 民族 新阵线 企业家 市县 公益 会员 全国 故事
网站首页 >> 秦英汇 >> 文化大陕西
师古不泥 李树琪先生的笔墨情缘与文化担当  
 
 
 
 
 
新阶层
 
阅读61462
文夫
秦英汇
2021-05-13
 

【人物简介】

  李树琪,字博渊,河北高阳人,大学文化,国家一级书画师。树琪先生家学深厚,其祖上系清同治年间太子太傅、内阁大学士李鸿藻。家学传承使其遍临诸家法帖,集古今大家所长,创自家一格,砚田笔耕70余年,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外柔内刚,气韵高古,被国内外学术界、新闻媒体称之为“楷书百年第一家”。

  为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树琪先生使失传千余年的飞白书法化古出新,重现神采,自创一笔“勾白”书法艺术。其字清新灵动,浑然天成,被社会称誉为“飞白大师”。1993年邓小平同志90大寿之时,为小平同志书写的大红洒金飞白“寿”字,至今仍珍藏在小平同志的会客厅里。其字外实内虚,一笔挥就,宛如蛟龙出海,潇洒浑朴,深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珍爱。

  近年来,树琪先生热衷于公益事业,先后应邀为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防大学等军地院校授课或讲座,受到师生们的普遍欢迎。祖国的名胜古迹、寺院圣地等,都留下了他的墨迹和作品。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日本《读卖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内外70余家新闻媒体对其事迹做了广泛报道。其作品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机构,以及美、日、德、法、澳、东南亚、港澳台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树琪先生事迹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艺术卷》、《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辞典》。出版作品有《杜牧阿房宫赋楷书帖》、《诸葛亮前出师表》、《千字文》、《素书》等字帖。

【访谈实录】

  在过往的30多年里,我都是在电视上看李树琪,在报纸上读李树琪的事迹与作品。而近日在许艳玲女士的推荐下,得以与91岁的李树琪先生近距离接触。但当秦英汇编辑向我约稿,提及为李树琪写些文字时,却使我惶恐不安起来。这倒不仅仅因为先生的政坛风云轶事,百年楷书第一家、当代著名真书大家等蜚声于世的书画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是我的师长前辈。晚生小子不敢妄加评论,今且依个人所见所闻做个简略的记述吧。

  4月12日早上,当许艳玲女士电话通知我,李树琪先生在西安有个短暂的停留,可去拜访。“清代末年同治皇帝的老师李鸿藻的后裔”、“小平同志90寿辰‘一笔飞白’‘寿’字的作者”、“2010年‘幸福工程慈善之夜’一幅书法作品义拍40万元成交”、“国家一级书画家”……访前准备的这些关键词,在我内心碰撞着,猜测这位先生该有何等的风貌,何等的神气!

  但初见先生看我进门,他伸出手带着爽朗的笑声向我走来,步伐矫健、衣装讲究、精神矍烁,当我双手握住先生的右手时,顿感温暖而有力。他憨厚的脸上透着慈祥,只是相貌、体态长得比较“富态”而已。

  “李老师,您的手掌很有力量啊!”我笑着说。

  “学书为乐,练习书法怡情健体、益智长才……我还是个年青人。”李老师边说边邀请我赶紧坐下喝杯茶。

▲砚田笔耕五十秋时的李树琪先生(原刊载于《收藏天地》杂志)

  据树琪先生介绍,他学书法开始于孩提时代,当时一是喜好,二是环境影响,9岁临帖,12岁师从著名书法家尹乾三,加上有机缘观赏和临帖皇宫内府收藏的名作,不仅使之很快迷上了书法,而且打下了坚实的技法基础。

  在先生走上成功的道路上,如果说这些条件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更为重要的还是他本人的刻苦努力。少年时,不管严寒酷暑,他终日不离案,手不离笔。16岁时,已遍唐楷名家及魏晋之后的多种碑帖,集诸家之长,独创真书一格,可谓古有柳颜,现有李真书,其书道已为世人瞩目,但他也不骄不躁,从未懈怠。

  1952年,22岁北京书店学徒的他,毅然抛开了特殊年代封建家庭的枷锁,只身投入到了支援大西北建设中,在西安棉纺厂当上了普通的打包工人,工作、学习、娶妻、生子,一晃就是40年的光影。

  其间工作之余,即便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整日劳累不堪,为谋求生路而奔波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每天晚上仍要濡墨润翰,苦学不辍。正是如此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磨炼、探求,才使先生书道臻于纯青,耗半百之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楷书风格,得到了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方济众的赞赏,赞誉书坛。

  1984年,日本书法名家小山先生到西安,不仅对他的书法倾爱,而且还就楷书求教与他。日本书法家饭岛称更称其为“楷书百年第一家”,香港《收藏天地》杂志赞誉他“融颜柳之髓,取魏隶之精华,采鲜于之垂法,攫诸家之所长,创自家之一格。”

▲李树琪(左)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中)

  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书法作品更是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的赏识。在舒同来西安时,他们6次相见,谈书论道甚是投机,也正因为此,舒同曾评语云:“树琪将书道艺术熔冶一炉,对题跋款识和运笔运气等各方面也别有心得,因此作品中韵味精邃别饶佳趣,能得我之神韵”,可以概见树琪先生成就之深异乎寻常。

  通过深入的接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树琪先生性情为人忠厚和善而又乐观天真。他平时不爱讲话,但有时却爱说几句笑话;不论在同辈人还是年轻人面前,常表现出一种孩童般纯真和坦荡,致使许多人都爱和他交往。至于对生活中出现的坎坷,他也总是平静乐观地处之。譬如十年浩劫中,他曾备受打击……经受过不少磨难,但是他却从未垂头丧气过,始终依然故我,坚守初心。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时虽然心里别扭,可怨言不多,还是照旧从容不迫的活着,写好我的字。”

  风风雨雨之后,树琪先生辗转回到阔别40年之久的北京,各项政策也逐渐落实,加入了满族书画家协会,与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成为知己好友,他的心情空前舒畅,其性格也愈加乐观天真了。他曾兴奋地对别人说:“截止到现在,对我来说,从政治上、艺术上、生活上,都达到了一个黄金时代!”

▲2002年,李树琪为某摩步旅欣然命笔“弘扬先进文化,建设过硬连队”

  说到树琪先生作品的风格,凡是熟悉其人其书法的人都不由想起“字如其人”的话。这毫不奇怪,先生擅长“真书”,且兼“一笔飞白”,但不论哪类作品都有一种与其本人内在精神极其相似的品格——淳厚而秀逸、平和而灵俏。更为可贵之处就在于,他重视传统而不泥于传统,严于法度又巧于变化。同时,又能结合自己对生活中各种事务的观察、揣摩,加以创造而另辟新意,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生气。例如他的“真书”,取法碑林,固守传统脉络,在法度中求变,形成了婉约中不失俊秀,凝重朴厚不失遒劲的楷书风格。其笔划如老松虬枝,点化如高水坠石,钩似祥鹿回首,撇捺似金刀刚刃,深重而锋利,形神兼备。观整幅各字,结构严谨,若即若离,妙趣横生,字字如关西大汉,手持铁钺,豪诵大江东去。

  更为神奇的是先生的“一笔飞白”,使绝技再现。据唐张怀瓘《书断》记载:“案汉灵帝熹平年,召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一种白土)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又曰:蔡邕的飞白书“得华艳飘荡之极”,“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蔡邕的“飞白”书体在后世尚有传承,然其绝技“一笔飞白”,在之后的1700多年中仅见史书上记载有这样的名称,未见有这样的书体传世。

▲接受中央电视台现场采访,书写200平方米的“龙”字

  “飞白书”是只有书家在其艺术臻于完美时才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纯熟的书法技巧的产物。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能做到萦带有序,顾盼连绵,一笔而成。偶有笔划不连带者,仍能做到“笔断意连,字断气连”,血脉相通。“飞白”则是一种特殊的运笔手法,使字的每一笔划夹杂白痕,给人以灵动的感觉。“一笔飞白”更要求两者兼具,并融会贯通。书法技巧的难度和特异成为“一笔飞白”难以被后世继承的主因。也正因为此,它的创始者蔡邕的笔法在后世被传为“为神所授”。

  然树琪先生告诉我,“一笔飞白”非神授。宋代的陈思在《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中说得很清楚:蔡邕小时候,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內得一素书,“八角垂芒,颇似篆籀”,其内容记载的是李斯、史籀等用笔的方法和势态,蔡邕“得之不食三日,遂读三年,妙达其理,用笔特异”,方成就了他的“一笔飞白”,也缔造了先生“一笔飞白书天下,气势如虹第一家”的美名。

  如今,树琪先生虽已至耄耋之年,但仍壮心不已,每日勤于笔墨,锐意求新。一方面仍致力于创作出更高的艺术精品,另一方面受聘于各高等院校,先后指导过近5000余名青年学习书法,传授祖国传统书法艺术。“我不为别的,只要祖国的书法艺术能在他们身上得以弘扬,我就心满意足了。同时,我也呼吁,青少年朋友们,放下手机,拾起笔杆,写好汉字。”先生说,他非常庆幸晚年又迎来了这充满生机的灿烂时代,表示要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贡献给人民。在此,我们祝愿树琪先生的“飞白书”技法传承永续,祝愿先生吉祥安康,创作丰收。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qinyinghu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复制/镜像
陕ICP备20007593号-11 联系电话:029-84234562
秦英汇,助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事业发展和文化思想交流。本平台由中共陕西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主管,陕西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