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王智、汪瑞、阎建滨、商子秦、李连源在瑞丰堂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商子秦、西安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智、节庆文化促进会会长闫建滨等一行,走进位于民乐园文化街的非遗形象店~西安瑞丰堂木版年画社,该社是由汪氏年画传人汪瑞创建,专门从事中国传统精品纸马及木版年画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制作。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木版年画精湛艺术”为宗旨,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木版年画这项古老而优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子秦一行听取了汪氏年画传人汪瑞的讲解,了解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参观年画展厅,对这项面临失传的优秀传统工艺赞叹不已。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刷品大行其道,传统手工技艺在新科技的挤压下苟延残喘,生存空间越发窄小,因此面临消亡之忧。汪瑞能够在困境中坚守传统,传承发扬木版年画就是一种担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张小小年画的背后却是道不尽的曲折。
一个萧瑟的冷天里,我走进瑞丰堂,倾听汪瑞传承汪纸马的艰难历程。
“我祖籍北京,小时候过年那阵儿,奶奶必须要出去买点年画回来贴上,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一开口,汪瑞直入主题,平时并不明显的的北京口语自然流淌出来,让人觉着新颖、好听,故事继续。
汪瑞奶奶在上世纪70年代买的年画,已经是印刷品了,严格意义上讲,比手工木版年画更精美、细腻,但过于规整,缺少手工制作的粗粝与古拙,显得灵气不足。这时候奶奶就对他讲,咱们老家儿过去就是做这个的,是用木刻版子一张一张印出来,再手工填彩,比这个印刷的可威风多了。
汪瑞那时还小,也没有像现在知道年画这么清晰的名字、功能等,但他却知道了自己祖上是做纸马年画的,花花绿绿的年画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直到1985年18岁那年上大学,无意中查阅资料,木版年画又一次走进了他的视野,从此他开始关注并搜集有关木版年画的资料。
大学毕业后,木版年画常常在他脑海中浮现,于是工作之余他开始研究这个东西。90年代初,互联网概念刚刚提出,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查询资料需要到图书馆里。为此,他遍寻社会上和大专院校图书馆,将散落的年画资料一点点的积累,并开始收集老年画,集腋成裘,有了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实物。随着年画知识的丰富,他发现许多年画只有标题,有的还没有,年画的内容根本没有文字注释,让人看不懂。如果不知道年画的涵义,运用到生活中一定会大打折扣。汪瑞只好向父母求教,父母也只能给他解释汪氏一族的纸马,对于其它流派有时候也不太清楚。后来,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通过搜索他得知:90年代初,全国大约还有二三十个产地,有产地就还有人在做,但当时北京已经没有人做纸马和年画了。为了系统了解年画渊源以及生存现状,汪瑞用了十余年时间去年画产地探寻。
他先沿着黄河走,从源头走到入海口,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些有年画痕迹的地方。走了一圈以后又去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见到几位老艺人还在做,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四川绵竹这四个地方也有零星的几家,在到访的这些年画产地,汪瑞向年画老艺人讨教,他们将南北差异、年画渊源,及年画承载的故事一一告知,使他对年画这项传统技艺的系统性知识得到极大丰富。
通过原产地探索,他发现随着一代代年画艺人的逝去,年画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如果不加以传承保护,就会面临消亡的危险,可如何传承保护也让他陷入进退两难的惆怅之中。
▲2020年8月汪瑞携自己作品在汪纸马胡同
如今20多年过去,当初英姿勃发的青年已是两鬓染霜的中年汉子,他坐在我对面,沉稳的对我说:“今天再想起来,当年那段寻访的经历其实很宝贵,因为我前后走了不是一趟,今天有很多老传承人已经过世了,随着他们的逝去,那个地方的年画传承就断代了,再去也就看不到任何年画的痕迹……”
为了进一步了解汪纸马的来龙去脉,汪瑞又重返北京,找到东四条的汪纸马胡同,这个短短只有四百多米的胡同正是汪纸马的发源地。据文献记载,元代这里有满族正白旗汪氏一族人在这里做纸马,一直延续八百多年到民国。汪瑞祖上一族后来从这里搬到牛街,在牛街上开纸画店,经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过去由于季节性强,年画无法一年四季单独售卖,都是在纸画店里常态售卖。
解放后汪氏纸画店依旧开门营业,并参加了社会主义改造,店内除传统品种外,增加了许多讴歌社会主义的新年画。1954年2月,政务院颁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汪氏纸画店归了北京工艺美术厂。
在北京汪瑞还打听到了一位王树村老先生,在年画收藏领域是个大家,是收藏年画最全的人。坊间传言“比国家馆藏的还要多!”数以万张,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在王老先生的收藏中汪氏家族做的纸马,据他讲有三百多张,但是汪瑞没有亲身见到实物。
但是美国有个傅路德夫人,民国时期她随在中国当公使的丈夫来到北京,傅路德夫人在汪纸马胡同接触纸马后,喜欢上了这个中国传统技艺,她很有心计,把这条胡同她见到的所有铺面的纸马品类悉数买下,通过翻译把纸马的名称、故事、寓意等写了一个笔记,回国后将大约两百多幅藏品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
几年前,哥伦比亚大学亚洲馆程健馆长,将这套馆藏纸马拿出来影印出版,看到这些藏品,同时也佐证了王树村老先生的收藏和这批流出藏品同出自汪纸马胡同。
其实,民国时期纸马、年画就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进入低潮,鲁迅先生当年看到木版年画即将消亡的现实,便开始搜藏木版年画,他满腔热情的搜集了四川绵竹、湖南滩头、河南朱仙镇、上海石印等数十幅年画,还搜集了木刻版若干,可谓木版年画收藏的首倡者。进入新中国,破除封建迷信将传统纸马年画彻底打入冷宫……
有了这些深入了解,对汪瑞来说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深邃,他觉得从家族传承角度有责任把纸马年画恢复起来,通过汪纸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纸马,热爱传统文化。
在多年的寻访过程当,汪瑞发现年画承载的很多民俗的知识点自己很欠缺,或者是空白的。他在学习年画的过程当中,年画涵盖的知识得到了很大提升,民俗知识、历史知识,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等等,用他的话说“这十几年没干别的,把这门课算是补上了”。
从此之后,汪瑞一门心思扑倒了汪纸马的传承上,掐指算来,步步扎实。从1990年他组建西安瑞丰堂木版年画工作室,开始恢复收集整理制作中国传统纸马年画,传承家族古老手工技艺。1996年成立西安瑞丰堂木版年画社,成为西安唯一以中国传统技法制作纸马年画的画社,填补了西安没有纸马年画项目的空白,至今已恢复制作经典木版年画近百个品种。2000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瑞丰堂木版年画社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版年画学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2006年国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后,木版年画也正式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陕西省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基地,瑞丰堂木版年画社成为首批省文化厅获邀入驻的成员单位。2008年成为西安市碑林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汪氏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省市各家电视台、广播电台、西安各大平面媒体都对瑞丰堂木版年画及本人做过专题采访报道。2009年至今瑞丰堂木版年画社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暨木版年画校园行”的系列活动,在社会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华商报等国内主要媒体均有专题报道,全国各主流平台新华号、今日头条、新浪、百度、腾讯、网易、搜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等均做了详尽的报道。
2012年汪瑞被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评为西安市十佳优秀艺术家称号,西安市非遗中心特聘的非遗顾问。2016年瑞丰堂木版年画社推出《瑞丰堂中国木版年画》系列丛书及画册,全面地介绍中国木版年画和传统文化。2020年入驻西安民乐园文化街开办瑞丰堂木版年画研习馆,参与西安多所高校非遗进校园和大学课外实践活动,致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纸马年画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参与网易LOFTER-人民日报-兮之在创共同发起的寻访非遗,传统文化焕新计划。
如今的瑞丰堂在民乐园文化街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平时文化名人、学者、社会团体参访频频,他任职的西安非遗保护协会也是活动频繁,不久前刚刚结束绵竹、孝感、景德镇、北京等地参访活动,加强了多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下一步还将在上海、苏州、福州、广州、北京等地进行西安非遗手工技艺推介巡展。
走进瑞丰堂,前部分为展示区,后部分为修复区,汪瑞在传承汪纸马的同时,又师从名家将锔瓷、金缮、无痕修复工艺掌握的炉火纯青,因此修复区也是众多参访者必须停留、观摩的重地。二楼直播区,是配合各种社会活动直播的所在,三楼为木版年画展示体验区,展出数十幅汪纸马精品年画,并可现场印制纸马年画,有知识、有故事、有手作,真可谓一个复合型立体非遗博物馆。
通过对汪瑞的访谈,加深了对纸马这个濒临绝迹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了解,从一个普通人的身上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传承与恪守,同时还看到了如今全社会匮乏的工匠精神。纸马虽小展示千年文明;世界尤大还需去伪存真。衷心希望纸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汪瑞的坚守下永远地留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文/李连源) |